台灣茶源於中華茶藝文化,而中華民族是世上最早認識茶的功用的民族,絕大部分學者認為茶原生於中國西南,茶是中華文化對世界飲食文化另一重大貢獻。在中國,茶文化至少有3千年以上,但信史記載確較晚,因中國古茶書部頭小,故大多亡佚無聞。在數千年的飲茶文化中,大至經歷藥用、蔬食、渴飲三階段,最後才逐漸形品茶的藝術。為方便愛茶人的了解,故將數千年茶文化相關典籍以簡表述之,以利茶文化推廣。
中華茶文化歷史簡表
朝代 |
出處 |
相關記載 |
上古時期 |
東漢《神農本草經》西元前2737年 |
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。 另陸羽《茶經》曾推論「發乎神農氏」 |
周朝 |
東晉常璩《華陽國志‧巴志》 |
“周武王伐紂,實得巴蜀之師,著乎尚書…… 丹、漆、茶、蜜……皆納貢之”。秦漢前經書典籍未有出現「茶」字 |
尚書顧命(資料來自中國網「周武王與貢茶」與吳振鐸) |
"王(指成王)三宿、三祭、三詫(即茶的假借)。"這説明周成王時,茶已代酒作為祭祀、作藥之用。(但文史研究者張宏庸認為證據薄弱) |
|
秦漢時期 |
秦漢時期《爾雅》(成書約公元前200年)晉郭璞《爾雅注》 |
《爾雅》中就有“槚”字,稱“槚就是苦荼”(“荼”是古漢字,即今之“茶”)。明確表示有茶名義,並為史學家所公認最早文字記錄(姚國坤等)。 |
顧炎武《日知錄》 |
顧炎武日知錄:自秦人取蜀而后,始有茗飲之事。秦統一全國,飲茶風俗東傳。「晏子相齊景公,食脫粟之食,炙三代五卯茗萊而已。」陸羽《茶經》引作「茗菜」,但文史研究者張宏庸認為晏子春秋有關齊國茗飲存疑(齊地山東是否有植茶)。 |
|
漢宣帝神爵3年(西元前59年) 四川王褒《僮約》 |
王褒《僮約》中有兩處提到“茶”,即“膾魚炰鱉,烹茶盡具”和“武陽買茶,楊氏擔荷”。可知茶做商品交的最早記載,及最早茶字出現。證明四川為中國茶文化發源地(張宏庸)。也有人認為原產地雲南省(李寧遠等)。 |
|
南北朝 |
三國魏張揖撰《廣雅》為陸羽「茶經」引用之 |
張揖《廣雅》“荊巴間,採葉作餅,葉老者,餅成以米膏出之。欲煮茗飲,先炙令赤色,搗末置瓷器中,以湯澆覆之,用蔥、薑,橘子芼之。其飲醒酒,令人不眠。” |
晉張孟陽集 |
西晉時,張載登成都白菟樓,曾寫下了全世界最早的一首茶詩,讚嘆蜀茶的高貴;“芳茶冠六清,溢味播九區”。 |
|
晉傅咸 |
傅咸《司隸教》載:“聞南市有蜀姬作茶粥賣”。魏晉時將茶的鮮葉採來煮食,連湯帶菜一起吃,將茶作蔬煮吃。故加米、油、鹽,煮成“茶粥”。有些還加薑、蔥、椒、桂、紅棗、橘皮、茱萸、薄荷等佐料調味,飲茶史上蔬食階段的特徵(郭伯南)。 |
|
唐朝 |
唐玄宗開元以後 |
因僧人坐禪需要,飲茶逐漸普及起來。中唐以前只有藥飲與解渴的粗放飲法,將鮮葉放在鍋裡「作羹飲」(李寧遠等)。 |
西元780年 |
唐德宗開始徵收茶稅(李寧遠等)。 |
|
唐德宗建中元年(西元780年)陸羽「茶經」 |
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,對世界茶業做出了卓越貢獻,被譽為茶聖,奉為茶仙,祀為茶神。三卷共十章,分別談論茶的起源、製 茶工具、製茶過程、品茶器具、煮茶方法、品茗鑑賞、茶葉的歷史、產地及茶的粗略等。 |
|
中唐以後 |
(1)庵茶-茶末放於瓶缽中用開水沖灌後飲用 (2)煎茶(煮茶)法-陸羽提倡 (3)點茶法晚唐五代出現 |
|
唐憲宗時張又新「煎茶水記」 |
論述團茶的衰退和抹茶的興起 煎茶水記原稱水經,煮茶名水分七等 |
|
唐大中3年楊曄「膳夫經手錄」 |
介紹26種食品產地、味道、特性、食用方法、飲茶發展史及各地茗茶。書中主要敘述茶之起源、及當時茶之品種、產地、性味、療效等,此段描述較為詳盡,佔篇幅亦多,約為全書三分之二。 |
|
蘇廙「十六湯品」 (資料來自中國古籍全錄與劉漢介) |
認為決定茶味的,就在湯之增減。「湯者,茶之司命。若名茶而濫湯,則與凡末同調矣。」煎以老嫩言者(開水滾沸情況)凡三品,自第一至第三。注以緩急言者(灌注開水緩急)凡三品,自第四至第六。以器類標者(沸湯器具)共五品,自第七至第十一。以薪火論者(燃料種類不同)共五品,自十二至十六。 |
|
唐末五代時期韓鄂《四時纂要》 |
中國最早有關茶樹栽培書籍,本書長久被認為虛構之書,1961年日人山本敬太郎發現1590年韓國版本(李寧遠等)。 |
|
宋朝 |
西元964年 |
宋太祖再次實施茶葉專賣,一直持續至清朝(李寧遠等)。宋茶源於南唐北苑茶,初造研膏茶,繼造臘面茶(張宏庸)。宋人製茶分散茶與片茶兩種,與唐代不同,「今(宋)採茶者得芽,即蒸熟焙乾,唐則旋摘旋炒」,焙乾後為即成散茶,片茶又稱餅茶或團茶(李斌等)。 |
宋英宗治平4年(西元1067年)蔡襄「茶錄」 |
蔡襄知諫院、開封府,其「茶錄」分上下兩篇,上篇論茶;下篇論茶器。蔡襄任福建轉運使時,負責監製北苑貢茶,創「小龍團」。 |
|
宋徽宗大觀初年(西元1107年)著「茶論」 |
宋徽宗趙佶宋朝第八代皇帝,所撰「茶論」為宋第二部茶書,或稱「聖宋茶論」,後人名「大觀茶論」,共20篇,介紹點茶手法最詳盡,首次出現竹筅,在擊拂方面起著劃時代的變化(劉漢介)。點茶藝術又稱「湯戲」、「茶百戲」或「水丹青」,即茶水之畫(郭伯南)。談及新茶中,建溪之白茶品質最優(吳振鐸)。 |
|
北宋徽宗政和2年(西元1112年)唐庚「鬥茶記」 |
宋代盛行「鬥茶」,二、三人聚集,煮水比茶,論長道短,決出品第,鬥茶結果推動宋代茶葉烹沏技藝的精藝求精。張宏庸認為宋代為文士領導茶文化,社會上用組茶社及撰茶書方式,來茶藝爭社會地位。 |
|
|
宋朱子安(年代不詳)《東溪試茶錄》 |
原本題宋宋子安撰,載左圭《百川學海》中,而晁公武《郡齋讀書誌》又作朱子安。其書蓋補丁謂、蔡襄兩家《茶錄》之所遺(維基文庫)。所稱貢茶七等之首「白葉茶」(吳振鐸) |
|
宋神宗熙寧八年(西元1075年)黃儒《品茶要錄》 |
《品茶要錄》十說道缺點:1.采造過時2.白合盜葉 3. 入雜4.蒸不熟5.過熟6.焦釜7.壓黃8.漬膏9.傷焙10.辨壑源沙溪等問題 |
|
宋熊蕃撰《宣和北苑貢茶錄》及 趙汝礪《北苑別錄》 |
簡要略述北苑皇室御茶園,但所敘欠詳。後由福建運轉使主要帳司的趙汝礪,搜集補充資料(劉漢介)。另北宋真宗丁謂有《北苑茶錄》3卷。 |
明朝 |
明英宗正統四年(西元1439年)朱權《茶譜》 |
朱權《茶譜》首次提出不將茶葉壓成茶餅,也不加香料,不奪其真味。其中介紹點茶法(劉漢介) |
明武宗正德9年(西元1514年)顧元慶「茶譜」 |
「茶譜」對烘菁綠茶等製法詳述。元朝12世紀末,閩浙等地綠茶製法,已由蒸菁改為炒菁,以提高其香氣。但也有人說炒菁綠茶為明太祖朱元璋所發明,因其竭力倡導「炒綠」(吳振鐸)。有人認為朱元璋出身流氓乞丐對宋代貴族所好飲茗不勝認同,認為固形茶奢侈浪費故廢止末茶。 |
|
明孝宗弘志年間(西元1488-1505年)錢椿年撰「製茶新譜」 |
「製茶新譜」敘述茶樹栽培、採茶、貯存、炙茶、製茶、煎茶四要(水質、洗茶、水溫、茶具)、點茶三要(洗茶具、烤乾茶盞、選水果)。(李寧遠等)「烹茶時,先用熱湯洗茶葉,除去其茶葉的塵垢、冷氣,然後烹之」是相當現行的說法(劉漢介)。 |
|
明世宗嘉靖33年(西元1554年) 田藝蘅撰《煮泉小品》 |
《煮泉小品》專論茶水品質,品評天下的泉水,既總結繼承前人的成果。 |
|
明神宗萬曆18年 (西元1590年) 屠隆撰《茶箋》 |
《茶箋》為《考槃餘事》十五箋之一,介紹茶品,採茶,日曬茶,焙茶,藏茶,諸花茶,擇水,洗茶,茶具等。 |
|
明神宗萬曆23年(西元1595年)張源撰《茶錄》 |
《茶錄》敘述明朝飲茶法主流「泡茶法」頗為詳盡,又間述「煮茶法」。 |
|
明神宗萬曆25年(西元1597年) 許次紓《茶疏》 |
《茶疏》中云:「江南之茶,唐人首重陽羨,宋人最重建州,於今貢茶,陽羨僅有其名,建茶亦非最上,惟有武夷『雨前』最勝」,武夷「雨前」名茶16世紀末始脫穎而出(吳振鐸)。明代最好的茶書(劉漢介)。 |
|
清朝 |
清雍正12年(西元1734年)陸廷燦《續茶經》 |
一般認為,青茶(烏龍茶)製造晚於綠茶早於紅茶。《續茶經》引王草堂《茶說》:「武夷茶‧‧‧茶採後,以竹筐勻鋪,架於風日中,名曰曬青,俟其青色漸收,然後再加炒焙」。此乃青茶製法(廖慶樑)。另一說,烏龍茶最早是在後周到北宋時期產生的(陳宗懋等)。中國古茶書部頭小,故大多亡佚無聞,但「續茶經」為古書中最有系統,資料收集最豐富的壓軸之作。 |
|
清(西元1753年以後)劉埥撰《片刻餘閒集》 |
《片刻餘閒集》:「山之第九曲盡處有星村,為行家萃聚所。外有本省邵武、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,黑色紅湯,土名江西烏,皆私售於星村各行」(姚國坤等)。紅茶起源於福建武夷,約在1610年前後(亦有謂1650年前後),武夷山南麓的星村鎮為小種紅茶集散地,原產於星村鎮到江西邊界的桐木關山中(吳振鐸)。另一說,從晚清起(1693年),紅茶開始出現(陳宗懋等)。 |
本表資料來自葉錦祥老師中華飲食文化「茶專題文化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