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「饅頭、機器饅頭~~」,這是5060年代,每當下午34點左右,一位外省老伯騎著腳踏車,後載著方形木箱,內用小白色棉被裹覆著熱騰騰的白饅頭,穿梭在新竹市竹蓮國小附近一帶的大街小巷,沿街叫賣悠揚的吆喝聲。因食安問題,在外食早餐中,饅頭比重越來越高,因常吃中山路尾那家開了一、二十年以上的饅頭店,平常吃芋頭口味較多、再來黑紅糖、再次白糖、無糖最少。昨日買了無糖淡饅頭吃,唉!味道怎變成不堪,無味又粗糙的口感,真不知現在饅頭為何如此?使人懷舊憶起這景象。
記得70年代在警總橋隧連西港大橋服役時,因獨立班哨所以伙食要我們這群充員兵輪流,早餐以豆漿饅頭為主,這一班有三位外省士官:班長許國林河南人臉頰被子彈貫穿人兇又面惡、副班長黃河澤山東人人和善常叫我稱「老台獨」、另一位饒姓士官長廣東人愛吃狗肉,第一次做出來饅頭,被班長罵到狗血淋頭,慘!後來做時用力揉且邊看電視邊揉,使其帶勁,麵團要醒過,做饅頭是一件令我們痛恨的事,外省人飲食習慣跟我們本省人差異。俚語:廣東人怕饅頭,饅頭怕狗,狗怕廣東人。據說「饅頭」緣起諸葛亮帶兵要過惡河,當地以人首祭河,其用麵粉做成饅頭狀代替,平安渡河,後傳到日本變成過年吃的包紅豆饅頭。「機器饅頭」不是機器做的而是外形相當方正,饅頭內容緊密有緻,撕開帶有彈勁,紋理成千百折般,自然麵粉淡香,嚼後與唾液發酵才吃得出甜味。
新竹市在早些時候掛「山東饅頭」如光復路、文化路、東大路這幾家還算不錯,現在不知是食材問題,還是作法上的轉變,總是缺乏傳統的地道味兒。取而代之「每*發」、「西*發」這些店,雖然可能是老麵糰故有點帶勁、但有可能是麵糰發過度以至於有點鬆軟。過往的餐飲美學為人稱讚的地方「簡單真實卻又全神貫注」,真是令人緬懷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樂活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