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以新竹人為例,最令異鄉遊子懷念的故鄉味,可能是「新竹肉圓」。我家大姐遠嫁台北,她每次回娘家,必先嚐一碗肉圓,然後包10顆生肉圓回去再弄來吃,大姐亦分享經驗,她說新竹肉圓用清蒸就很好吃,她們家小孩也是新竹肉圓迷,我曾送價昂的手工新竹摃丸,她們說還是肉圓比較好吃。今早又因嘴饞跑去吃現已交棒第二代的新竹國小阿明肉圓,以前曾在德高街麵店遇到矮個頭的老闆阿明並與之聊天,他說交棒之初自己要常去顧攤,因客人不會認攤位,只會認人,口味梢變客人會跑掉,生意穩定攤位也逐漸轉移第二代經營,他們家攤位算有傳承下去,但今日口味仍有些許變,皮似乎軟了點,亦少了香菜調理香氣,年輕的老闆說現在香菜一斤600元,沒辦法加,現在真地難吃到我們以往的古早味道。

   就台灣三大肉圓中,永和肉圓、新竹肉圓及彰化肉圓從外皮即可論高下,永和肉圓因係清蒸(第一道粉漿包生餡直接蒸,其他肉圓皮已先蒸後再經油炸)皮像湯麻糬軟綿綿;彰化肉圓外形像壓扁圓形油粿,外形有的皮厚無味,有的少嫌濕粉狀,較無咬勁,新竹肉圓Q彈有致且皮少稍微焦香與甜辣醬混搭,非常對味。

   早期記憶中在50、60年代除了城隍廟林家肉圓外,就竹蓮街上竹蓮寺金亭口階梯旁的肉圓小攤最棒。再來發展就是個人在中研院曾發表過美食雜談中所述:『竹蓮街後期發展跨過南大路,交叉路口有一周姓人家賣「新竹肉圓」,我認為新竹再也沒有一家比得上。新竹肉圓最大特色在於內餡僅用兩樣食材,蔥及加了紅糟帶一點肥之豬肉塊,並要用較低油溫浸炸,外皮彈Q,內餡肉香四溢,佐配香菜、蒜泥及甜辣醬,如此簡單完美味道。』這家傳到第二代在竹蓮國小前經營過一陣子,但沒有像上述阿明的第一代護持一陣子策略,地點及口味稍變就沒有傳承下來。再來就屬80年代末期西門街內媽祖廟口肉圓,可是口味不若以往。此時東門國小後門矮房子籬笆內,尚有一家好像是喚作「林太太肉圓」的店,尚能保存傳統味道,堅持低溫冷油炸,維持皮的Q彈,後房子拆遷不知到何處。

IMAG1511  

   90年代後新竹肉圓的發展,味道每下愈況,如不是向同一家大量製造商批貨來賣的,就是不道地的新竹肉圓。例如現已不再經營的水田街廖家自製肉圓內餡包入香菇;及西門街上「飛x肉圓」,內餡中包有栗子,並用高溫油炸,大失其味。個人一直納悶,奇怪耶!這麼簡單的美味為什麼那麼難保存?2014.11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樂活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